|
【转】ViuTV採用的綜合收視計算法,將網上和手機的收視一起計進去,引來TVB強烈不滿,指這種收視跟向來用開的計算法不同,有誤導之嫌。我既高興又失望,高興的是TVB終於開始反擊,失望的是反擊只用口水,而非用節目硬碰。
其實收視數字對觀眾來說意義不大,不是說沒有意義,而是觀眾不會因為一個節目收視高而想去睇,只會因為想去睇而令收視高。所以這些數字,是給廣告客戶看的,於是會看到李寶安提出質疑,因為生意攸關嘛。
不過廣告生態已經大變,免費電視airtime,已不是唯一最有效的宣傳渠道。香港人再不像從前般全家人坐定定睇電視,其實莫說睇電視,食餐飯都未必齊人。學生哥夜晚可能要補習,打工仔常常要OT,常留在家的,以長者和主婦為主。於是同一點收視,受眾的階層比以前少。這是整個電視行業同樣要面對的問題,TVB要,ViuTV也要。
這時候,連網上播放一起計算,比較綜合的收視指數就有其價值。網上播放某程度上顯示該節目的質素,能否吸引相對年輕的觀眾群在電視機以外的環境收看節目,以一個行之已久的計算制度來說,你可以說這是發水僭建,沒問題。但對客戶來說這卻是個有用的資訊,尤其是針對年輕市場的客戶,如果一個節目連網上重溫的吸引力都沒有,他何不直接將資源撥去網上做宣傳更直接有效?相近的金額,他不一定要買《殭》的airtime,也可以去幫襯毛記,有橋有noise有feedback,亦是個立竿見影的選擇。
當經濟不景,市道蕭條時,每一蚊的宣傳費也要用在刀口上,雜誌就是這樣摺完一本又一本,最主要跟不上時代步伐的問題解決不到,任一本雜誌如何去計算賣書數目,有差別嗎?
有時不妨將焦點放回自己上,自己的收視下滑,你寧願看到收視給了ViuTV?還是純粹少人看電視而被蒸發了?如果我是TVB,就寧願是前者,因為今天收視被搶,明天加把勁,可以搶回來。但觀眾向電視以外的方向流失,可能連搶回的機會也沒有,無端白事跌10點8點,不是開玩笑的。問題的重點,最終還是回到質素和創意上,絕不是人打MMA我又搵崔建邦打MMA,就挽救得到。
文:魯連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