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TVB拍《殭》,據說是因為抄HKTV一套校園吸血鬼劇,用來打對台。ATV拍得出《我和殭屍有個約會》,是很特殊的案例,基本上,香港沒有相關的文化及迷信土壤,《殭》其實就像《妙手仁心》的類型劇,披著某個主題(theme)之下,無記劇的
格局仍然是萬變不離其宗。
《殭》是講吸血鬼,但吸血鬼同樣是可有可無。沒有世界觀,沒有發展出系統。亞視有《我和殭屍有個約會》,現在重看,也是過癮。他們將西洋吸血鬼融合東方的佛道神仙系統,有咁大玩到咁大,將殭屍系譜伸延到伏羲瑤池聖母那一層上古傳
說,就好似Anne Rice將其筆下的吸血鬼接駁西方文明其中一個源頭——古埃及,以死神歐西里斯被肢解再拼湊,以死人之姿重生的神話平行附會,皆是神來之筆。
無記這套《殭》,我是一集一集看的,但到了十五十六集,劇情輕鬆有餘,骨架仍然是支離破碎。為何鄭嘉穎與一班錦衣衛死前會被雷電接通,從此就變成「不死人」?為何「不死人」會在生理上厭惡殭屍?《殭》的殭屍如何繁殖?是被咬而不
死的受害者變成吸血鬼,還是要飲下一定數量的吸血鬼鮮血?
這些設定,好似不用交代,也沒人認為有需要交代一下。最慘的是,《殭》感染大部份吸血鬼影視作品都有的問題——殭屍屬面目可憎的怪物,內心世界少得可憐。到了劇集差不多一半,我們仍未見到陳山聰連續講多過五句對白。
鄭嘉穎的殭屍獵人形像,表面上像元華,但應該是照抄刀鋒戰士(Blade),尤其是用銀刀(而非劍)殺敵這個設定。
當年歐美關於吸血鬼的經典電影,在日本大行其道,菊地秀行便創作了《吸血鬼獵人D》,融合西歐的吸血鬼傳說,卻將其科幻化、未來化。故事的背景,是人類社會在未來的核戰中摧毀,世界人口大減、環境異變;擁有超能力、強大科技和武
力的吸血鬼崛起,自稱「貴族」,將人類當成家畜統治。多年之後,吸血鬼的數量因為不知名原因銳減,各地人類開始反抗,「吸血鬼獵人」這個行業也成為一個高風險產業。
《吸血鬼獵人D》是一本一本的故事集,永遠是講作為吸血鬼與人類混血兒的D四處幫人類去除區域的吸血鬼領主,除去敵人後,一律受到「村民」的猜忌和背叛,最後孤身離去尋找下一個「貴族」;故事中的女角總是因為D的美貌而不由自主
愛上他,但女主角最後都沒有好下場。
故事講多了就是公式化,但菊地秀行為他的吸血鬼故事創作的科幻背景,融合了中世紀風情和未來主義的工業文明元素,魔法和妖獸、色情與暴力並存,想像力飛天遁地,從地底打到太空,人類反抗者的熱血,配D的冷酷,概念非常前衛,而且
成書年份還是上世紀的七十年代。
至於《我和殭屍有個約會》,現在看來,都在吸血鬼的題材上做了非常土炮但有深度的融合。吸血鬼被置於三界六道之外,排除於輪迴系統。除了cosplay GS美神的馬小玲之外,參戰者還包括觀音、如來和各種傳統鬼神。即使是敘事,也非常土
炮,不用去荷蘭,況天佑和山本一夫的故事,設在日本侵華戰爭之中,連煩膠女角這方面,楊恭如也煩過陳凱林好多。
《我和殭屍有個約會》的愛好者,還很喜歡那個「血統上越接近始祖,實力越強大」的設定,還有「飲人血強過飲動物血」之類的變數。《我和殭屍有個約會》的敵人,仍保留單元劇的特色,但慢慢發展成日本動漫式的「升級打大佬」。一開始
只是大廈鬼魂作崇,後來發展到網絡鬼魂,無腦喪屍橫行,較強及具自主性的吸血鬼到後期才出場。
說了這許多東西,是因為無記重金打造,都是看得出來的粗製濫做,既沒有西洋和中國殭屍的正統, 也沒有本土化的融合,更不要說引人入勝的世界觀。不知道是我沒有耐心還是它真是差,我放棄了,即使有Kay BB不知是不是推出來的大胸,
TVB的吸血鬼仍然是一點魅力都沒有。
我懷疑,這個年代已經不需要吸血鬼。吸血鬼是屬於黑死病未期至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化產物,到了機械時代,我們有日本的《鐵男》,一個人恐懼自己變成機械;在荷里活,我們有關於機械文明和人工智能的《未來戰士》及同類電影一整個版塊
。到了電腦軟件時代,我們有《Matrix》,你還可以說它講到佛學、靈知主義、柏拉圖哲學等等。
荷里活近期也有吸血鬼,一套叫《Dracula Untold》,以戰士和領主形像的德古拉為主角,再次reboot敘事,但效果也不是太理想。Anne Rice的小說在中文世界往往被分類為「恐怖小說」,但其實她是將吸血鬼當言情小說來寫,講心理創傷、
生命的孤獨本質、存在主義式的搜索人生意義等等,是深奧的。等於《新世紀福音戰士》也只是用機械人動畫來講心理創傷一樣。人類總是需要恐懼的對像,但在廿一世紀,這個對像早已不是滿身毛、爬城堡外牆的德古拉伯爵。
|
|